文 / 楊方義,綠色和平企業碳中和與林業碳匯項目顧問
文章首發于財新觀點
2024年11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6)以意料之外的形式休會,會前被寄予厚望的資金調動議題沒有形成決議。2025年2月25日-27日,COP16續會將在意大利羅馬舉辦,各界在關注在哥倫比亞卡利已經形成的決議草案是否能在意大利羅馬續會上通過。

資金匱乏:氣候與生物多樣性談判攔路虎
2022年,由中國擔任主席國推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昆蒙框架”)。資金成為落實昆蒙框架的主要障礙。調動更多的資金用于生物多樣性,成為了COP16的核心議題。雖然COP16通過了為數字遺傳序列信息分享(簡稱DSI)而設立的卡利基金,但會議并沒有能夠就資金調動的決議進行表決,COP16不得不抱憾中止休會。
生物多樣性保護到底需要多少資金?保爾森基金會和聯合國環境署的研究結果顯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缺口超乎想象。保爾森基金會2020年發布的報告顯示,為了在2030年前逆轉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全球每年需要支出介于7220億至9670億美元的資金[1]。聯合國環境署(UNEP)的報告則指出,到2050年,全球自然融資缺口為4.1萬億美元,這意味著到2030年每年的資金缺口約為5980億至8240億美元[2]。
昆蒙框架提出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資金支持的具體目標:到2030年,從發達國家或自愿承擔發達國家責任的發展中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金不少于300億美元,而這一數字,在2025年需達到200億美元[3],COP15還通過建立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基金(GBFF)的決定。但按照國際組織的監測數據,截至2024年11月,由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公共資金只有67億美元[4],來自政府的公共資金調動的進展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2025年達到250億美元的目標似乎已經不太可能實現。截止2024年11月,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基金(GBFF)也只募集到3.83億美元[5],遠遠低于發展中國家的預期和需求。
發達國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援助和合作上的躊躇不前,讓發展中國家對生物多樣性談判的前景產生擔憂和質疑。在卡利COP16會議期間,發展中國家還提議建立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巴西代表在大會發言中表示:“在為這個問題(建立全球生物多樣性基金)找到解決方案之前,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討論其他任何事情”??梢?,資金調動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進行談判的動力和條件。

自愿碳交易:深陷信用危機,難以扭轉乾坤
公共資金不足以滿足發展中國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的需求,調動社會資金和私營資本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氣候融資已經成為共識,各類抵銷機制也就被寄予厚望。特別是通過林業碳匯等碳抵銷機制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募資,成為了熱門話題。
2024年年底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氣候融資同樣成為核心議題。COP29最終通過的“巴庫氣候團結契約”設定了到2035年發達國家每年至少為發展中國家提供3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目標。同時,COP29通過《巴黎協定》下各國之間碳信用交易機制和聯合國全球碳市場機制的實施細則,為形成全球碳市場清楚了障礙。盡管這距離全球碳市場啟動還有很長的距離,但已然讓讓各利益相關方對碳交易期待燃起。通過碳交易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融資,再一次得到關注。
與美好愿望不相稱的是,林業碳匯在過去幾年碳交易市場中的表現卻差強人意,或許難以滿足全球生物多樣性資金需求的預期。國際環保組織森林趨勢(Forest Trends)對于國際自愿碳市場的長期監測顯示,經歷了2021年前短暫的迅猛發展后,2023年國際自愿碳市場交易量和價格都大幅下跌[6]。2021年全球自愿碳市場規模創紀錄的達到21億美元,林業與土地利用碳匯交易達14億美元[7]。但2023年,全球自愿碳市場規模萎縮至7.23億美元,林業與土地利用碳匯交易達3.5億美元,交易額大幅下挫62%。大幅下挫的原因在于林業碳匯正在遭受信用危機。
林業碳匯的信用危機起源于國際知名減排機制的真實有效性受到質疑和挑戰。2023年1月英國《衛報》質疑核證碳標準VCS認證的90%的熱帶雨林碳信用夸大了其真實減排量,而這些“夸大的”碳信用被諸多知名國際企業購買用于抵銷碳排放,甚至用于宣稱其產品“碳中和”,購買林業碳信用以抵銷自身排放的企業,由于其購買的碳信用項目的科學性、真實性等暴露出問題,也受到“漂綠”的質疑,這讓人們對于林業碳匯交易真實性的擔憂升級。
林業碳信用的誠信問題,成為碳交易市場發展最大的掣肘。為幫助潛在碳信用買家識別碳信用,成立于2021年的非營利組織自愿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2023年核心碳信用標簽,此舉旨在建立獨立于交易之外的第三方的審核機制,以監督和評估碳交易機制的信用,以此來恢復社會和公眾對于碳信用的信心。
碳交易并不是萬能藥
《巴黎協定》第六條鼓勵通過市場或非市場機制促進各國合作,來實現在《巴黎協定》目標下各國自己制定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NDC),其中市場機制包括雙邊碳交易機制、全球碳交易機制。非市場機制包括不涉及減排成果交易的合作方式,并在減排的同時,同時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氣候談判中,發達國家對市場機制的關注遠超對非市場機制的關注,COP29在《巴黎協定》第六條實施細則上的進展,特別是通過了監督機構通過了方法學標準和溫室氣體清除量標準兩項文件,使全球碳市場啟動具備了一定的基本條件,碳圈為此歡呼雀躍。而在非市場機制的談判卻不被關注和重視。不少環保組織對于《巴黎協定》第六條的不平衡表達了憂慮。
碳交易機制設計上的缺陷,碳交易會降低高排放企業和國家減排動力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碳交易機制中碳計量的準確性、減排的額外性和真實性等因素造成的低誠信低質量碳信用充斥碳市場現象依然存在。
回顧《京都議定書》下形成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在全部8000多個項目中,僅有64個林業碳匯項目注冊成功,而成功交易的林業碳匯項目更是鳳毛麟角。通過林業碳匯,為森林保護融資的美好愿望落空過一次。由于缺乏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區權益的考量,林業碳匯項目開發中,生物多樣性破壞和社區利益受損的案例屢見不鮮。綠色和平生物多樣性政策專家安·蘭布雷希茨(An Lambrecht)認為需要利用氣候-生物多樣性行動的協同效應進一步行動,而全球碳市場不應該成為發達國家逃避氣候融資責任的手段[8]。
在中國,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經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樣面對落實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巨大資金缺口,如何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以彌補這一資金缺口成為近年來的政策與實踐關注重點[9]。在這一背景下,林業碳匯交易成為了一個引入社會資本的切入點,迅速引發關注與布局投入。然而,熱潮之下亦有隱憂——林業碳匯交易的質量,將會直接影響這一市場機制是否能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氣候減排協同增效,以實現真正的生態保護目標。
近期,蘇州高新區(虎丘區)碳中和國際研究院與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聯合發布的《減碳綠途:通向中國高質量林業碳匯交易之路》報告指出:2024年中國國家自愿碳排放交易機制(CCCE)重啟后,堅持科學有序開發成為決策者的共識,但與此同時,地方林業碳匯試點正在大量涌現,各種簽署林業碳匯開發協議、鎖定林地的運作開始盛行,林業碳票等嘗試層出不窮,部分地區和企業的林業碳匯開發熱度明顯高于市場有效需求,若缺乏有效監管,極有可能導致不規范開發與交易的再次發生,造成國內林業碳匯的劣幣驅逐良幣。

共同責任:呼喚創新的資金合作模式
CBD COP16期間,中國宣布成立的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正式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第一批“小而美”項目[10],成為COP16期間的一大亮點和重要成果。中國將在2030年前為發展中國家提供15億元人民幣的捐贈,用于昆蒙框架的落實。由巴西政府在2023年提出的永遠的熱帶雨林基金(Tropical Forest Forever Facility,簡稱TFFF),也成為UNFCCC COP29期間的資金亮點。TFFF將從發達國家和私營機構籌集1250億美元資金,其中20%來自于政府公共資金或慈善機構,80%將來自于機構投資者[11]。獨立管理的TFFF預計每年提供約40億美元資金,可以讓70個熱帶森林國家可以保持他們完整的森林和生物多樣性。
TFFF獨特之處在于它基于一個簡單的指標,即每公頃保存或恢復的森林固定支付。它獎勵那些保護森林的行動,而不是那些減少森林砍伐的行動,從而允許對森林存量高且森林砍伐低的地區進行補償。其核心目標是保持森林及其社會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可行性。TFFF成為了2024年在巴西舉辦的G20首腦會議上的主要議題,2025年將在巴西貝倫舉辦UNFCCC COP30,森林保護和資金將會繼續成為氣候談判的核心。
2024年底,中國和巴西聯合發布關于攜手構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續星球的中巴命運共同體的聯合聲明,聲明中方歡迎巴方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框架下倡議發起“永遠的熱帶雨林基金”,并期待該倡議發揮積極作用。屆時,通過非市場的方法實現減排和森林保護的途徑和機制,將會得到更大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