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對快遞業務的穩定運行形成挑戰,快遞企業落實氣候行動迫在眉睫。2月18日,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發布《氣候風險中的中國快遞企業》(下稱“報告”),系統分析與評估了中國快遞業全鏈條和廣大業務區面臨的氣候風險,以及快遞企業對氣候風險的認知和應對情況。
報告發現,在三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暴雨災害、高溫熱浪、低溫寒潮)下,全國三大城市群以及七大地理區域的快遞系統面臨突出、疊加的極端天氣風險。相比復雜的風險情況,快遞企業對氣候風險的認知和應對有較大提升空間。
報告建議企業提升對氣候風險的認知,將氣候風險納入企業整體風險管理體系,科學、常態化地管理氣候風險,適應與減緩并重,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三類極端天氣事件影響主要快遞業務區
報告指出,暴雨災害、高溫熱浪、低溫寒潮這三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快遞業務的全鏈條,包括攬收發貨、運輸、倉儲分揀、站點處理和末端配送五個主要環節,并且對一線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與工作效率產生負面影響。
結合2000-2022年氣象、地理信息以及快遞行業相關數據,報告構建了快遞行業的氣候風險評估模型,將全國三大城市群、七大地理區域的快遞系統(站點+廊道)面臨的三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進行了低、中、中高、高和超高風險的等級區劃。

研究發現,三大城市群與七大地理區域面臨的突出氣候風險具有地區差異性,部分地區的快遞系統面臨疊加的風險威脅。

京津冀地區快遞系統受到冬季低溫寒潮的嚴重威脅,接近98%的站點位于高風險及超高風險區域。北京、天津等主要城市的快遞系統尤其需注意寒潮、降雪的影響。

長三角地區面臨暴雨災害和高溫熱浪的雙重壓力,沿海地區尤為脆弱。長三角地區65%的快遞廊道位于暴雨災害高風險和超高風險區域,且超過90%的站點處于高溫熱浪的高風險和超高風險區;

珠三角地區(尤其是在沿海地區)也面臨暴雨災害和高溫熱浪的雙重壓力,其中暴雨威脅最為突出:85%以上的廊道暴露于高風險和超高風險區; 82%以上的站點位于高風險和超高風險區,主要分布在廣州和深圳等核心城市。
在七大地理區域方面,華東和華南地區的快遞系統主要受到暴雨災害和高溫熱浪風險的影響,西北和華北地區面臨高溫熱浪和低溫寒潮的雙重風險,東北面臨最為顯著的低溫寒潮威脅,華中和西南地區則面臨三重風險影響。
中國快遞企業:氣候風險治理已起步,認知與應對有待提升
企業的信息披露能一定程度反映其對氣候風險的實際認知和應對水平。
通過梳理2019-2023年中國8家主流快遞企業(順豐控股、京東物流、極兔速遞、中通快遞、圓通速遞、申通快遞、韻達股份和菜鳥集團)的相關報告,研究發現,大部分快遞企業已普遍識別出極熱、洪澇、臺風和極寒等風險,并建立起董事會領導的氣候風險管理框架,為系統應對氣候變化打下了基礎,但要真正有效地治理氣候風險,快遞企業仍需在以下四個方面持續優化:
部分快遞企業需更清晰地認知氣候風險。從披露情況看,8家企業中,順豐、京東物流、菜鳥明確了將氣候風險納入企業整體風險管理中,同時對具體氣候風險的影響路徑、時間范圍和程度等建立了較為清晰的認知。相較而言,中通、極兔與韻達的披露缺乏對影響時間、影響程度的分析。圓通是8家企業中唯一未進行氣候風險相關披露的企業,急需正視氣候變化的影響,即刻展開相關工作。
企業披露中存在風險應對舉措與風險識別不匹配的情況。為應對急性物理氣候風險,快遞企業廣泛運用的措施有:對人員進行培訓、構建內部管理條例、制定應急預案等,部分企業還進一步對惡劣天氣、資產脆弱性等進行精細化評估。然而,個別企業披露的應對措施與其識別的風險不匹配。以中通為例,2023年,中通已經識別出極熱、極寒、臺風等氣候風險,而其披露的應對措施——建立滅火、防汛相關的制度等,并不能完全覆蓋這些風險,這不利于企業管理和減少氣候相關風險所產生的損失。
企業披露常缺乏關于氣候風險治理的定量信息。大部分企業缺乏對氣候風險水平以及應對措施有效性的量化評估結果披露,這不利于投資者、有關部門等利益相關方對其風險水平進行評估,也使得企業自身無法判斷風險識別與應對的效果。
企業普遍缺乏氣候適應目標,且部分企業的氣候減緩目標不利于促進實際減排。氣候變化與企業運行之間存在雙重實質性關系,因此企業也應該從適應與減緩兩個維度來應對氣候變化。報告發現,除京東物流外,快遞企業普遍缺乏氣候適應相關目標;在減排目標上,快遞企業也常用碳強度目標而非絕對減排目標,且目標覆蓋范圍常不明確或過于狹窄。
綠色和平零碳交通項目經理夏怡雯認為:“在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之下,從適應和減緩兩個維度雙管齊下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對快遞企業來說迫在眉睫??爝f企業應該將氣候風險納入企業整體風險管理體系,科學、常態化管理氣候風險,增強氣候韌性;同制定科學、可追溯、有指導意義的減排目標,積極助力實現中國‘雙碳’目標?!?/p>
媒體聯系:王樂 lewang@greenpe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