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氣象專家在杭州碰頭,
IPCC-62是什么?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62次全會,2月24至3月1日期間在杭州召開。這是中國承辦的規模最大的氣候問題國際會議,來自130余個國家的IPCC成員國政府代表、有關觀察員組織和國際組織代表參會。
本次會議是IPCC第七次評估周期的關鍵會議,將重點審議第七次評估周期的三個工作組報告大綱和一個方法學報告大綱。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IPCC報告反映出人類對氣候科學的認識不斷深化,對于推動全球氣候行動、加強國際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借 IPCC 第 62 次全會在杭州召開契機,浙江省科協資源環境學會聯合體、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與綠色和平于3月3日,在科學咖啡館舉辦《氣候變化專家對話·聯合國IPCC前瞻分析會》,活動現場邀請到 IPCC 主要作者、氣候變化政策專家、地方氣候行動者以及資深氣候媒體人,分享最新科學與行動進展,推動跨領域交流,并通過圓桌對談,將科學報告與國內氣候行動相結合,為國內氣候行動案例尋找新方向。
活動伊始,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會長,浙江科技大學環資學院黨委書記李俊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辭,表示此次活動希望通過科學、政策與行動的深度碰撞,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杭州方案,為多元實踐來探索新的路徑、新的載體。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劉君言著重闡述了當下氣候議題面臨著如何將龐大科學問題轉化為真實實踐行動,從懷疑論到探索多元行動,從宏觀研究落到本土氣候行動,希望通過活動搭建科學家與在地伙伴的橋梁,共同助力微觀實踐落地。

科學結論拉響警報,
氣候行動要如何趕上
綠色和平北歐辦公室的資深政策顧問Kaisa Kosonen長期參與IPCC和氣候談判的進程。她介紹在國際機制的設計上,氣候科學和政策制定是如何互動的,并指出馬上啟動的IPCC第七次評估周期的工作,應該為2028年的第二次全球盤點提供科學參考。她基于一手的工作經驗,還強調了氣候科學傳播的重要性,需要讓研究中的數字、模型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她鼓勵更多同行嘗試用更加個人化的視角來解讀、傳播氣候科學結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IPCC第五、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組主要作者陳迎在分享中表示,IPCC自1988年成立以來,已發布六次評估報告,第七次評估報告也已啟動,持續警示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與應對現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未來五年內至少有一年溫度創新高的概率高達86%。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嚴重影響全球社會經濟和民生。
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陳迎分析了主要國家的政策。美國氣候政策長期搖擺,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拜登政府重新加入并提出碳中和目標,但政策的不穩定性影響全球治理;歐盟加速能源轉型,但政策執行仍面臨挑戰;英國近年來在碳排放減少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取得進展,經驗值得借鑒。
關于未來趨勢,IPCC第七次評估報告將特別關注氣候變化與城市的關系,并更新適應性指南,以進一步完善全球治理框架。當前科學評估表明,即使全球平均溫度短期內超過1.5℃,通過碳移除和負排放技術仍可降低溫室氣體濃度,但這一過程復雜且充滿挑戰。因此,各國必須盡早采取行動,降低極端氣候風險。

國際合作面臨阻礙,
2025 年有哪些新機遇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全球政策顧問姚喆對2025年的國際氣候合作趨勢進行了展望。她指出,當前全球氣候治理正面臨挑戰,美國已全面撤退,甚至不再參與《巴黎協定》及IPCC相關工作,并停止對全球氣候資金的支持。此外,美國政府正在通過削減科研預算、打壓氣候科學研究,并大力發展國內油氣經濟,以外交手段推動化石燃料出口,這些策略性撤退將對全球氣候合作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歐盟的政策重心也在發生變化。雖然其官方立場仍然支持氣候行動,但受政治局勢和經濟壓力影響,歐盟正在從“綠色新政”轉向“競爭力新政”,更加關注產業發展、供應鏈安全及本土就業。歐盟仍然認可清潔經濟的未來潛力,但更希望掌握核心產業鏈,減少對外依賴。此外,歐盟近期開始放松部分氣候和可持續發展監管要求,例如降低企業可持續信息披露的標準,未來可能有更多已設定的環保政策被簡化或調整。
在此背景下,巴西作為202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的主辦國,有望為國際氣候合作注入新的動力。巴西政府預計將利用這一機會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各國提交高質量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并加強全球對森林保護和自然生態系統的關注。同時,中國的角色日益重要,國際社會普遍期待中國能夠進一步發揮在低碳產業和氣候治理方面的領導力,并通過技術與資金優勢,助力全球低碳轉型。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IPCC 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主要作者鄭艷帶來了《城市特別報告科學性解讀:城市氣候行動的關鍵與挑戰》主題分享。她從氣候適應型社會的概念切入,強調城市在制定氣候政策和行動時,應從發展角度看待防災減災,并推動適應與減緩協同發力。她指出,當前城市在氣候治理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基礎設施適應能力不足以及政策與執行之間的脫節。鄭艷還結合國際經驗,提出城市應加強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推動跨部門協作,提高社會韌性,以更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多重風險。

因地制宜:浙江省氣候變化行動分享
氣候行動在地方:三個本土案例
浙江省氣候中心副主任王闊以《浙江省氣候變化及應對》為題,詳細介紹了氣候變化在浙江省的具體表現,特別是極端高溫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呈上升趨勢,并預測了未來20年在不同排放情景下,浙江省的氣候變化模式可能出現的變化。他還展示了使用不同氣候模型的模擬結果,指出未來氣候模式的變化將帶來更為嚴峻的挑戰。
王闊強調,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創新技術和多方面的應對措施。他提到浙江省已開始探索氣候生態產品的貨幣化,以激勵生態保護行為,并結合氣候變化的早期預警技術,幫助地方政府更好地準備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他還指出,氣候變化不僅是地方性問題,更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全球社會和各個領域的協作才能有效應對。
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浙江代表處施小東(Dominik Sprenger)以“氣候變化密室逃脫”項目為例,展示游戲化教育的創新路徑。該項目通過模擬真實氣候危機情境(如碳排放計算、氣候災難分析),要求學生在90分鐘內通過團隊協作破解任務關卡。例如,在“國家碳排放分配”環節,學生需基于人口、產業數據動態調整減排方案;在“極端天氣應對”任務中,通過沙盤推演提出基礎設施優化策略。施小東指出,項目已覆蓋浙江12所學校,參與者問題解決能力提升率達65%,并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創新獎提名,未來計劃融入AI技術增強交互性。
千島湖水基金駐地保護官員蔣新健分享了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流域保護的實踐經驗。他介紹了水基金項目的起源、目標和工作內容,強調了水源地保護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氣候變化影響下,供水面臨的風險日益增加。項目通過生態服務付費模式,促進上游保護者與下游使用者之間的合作,以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供應。蔣新健詳細講解了源頭削減和過程攔截兩種保護策略,特別是在農業污染防治和濕地恢復方面的實踐。同時,項目通過農業示范基地和濕地恢復項目,積極應對極端天氣,提高流域的生態韌性。
云南協力公益支持中心主任申頂芳分享了“和氣行動”的發展歷程及工作內容。他闡述了項目如何融合傳統文化與氣候治理,依托能力建設、工具開發及聯合傳播三方面推進工作:搭建線上共學平臺提升組織氣候應對能力;結合IPCC框架與社區調研研發本土風險評估工具;建立跨機構社群促進資源聯動。通過小額基金支持35個社區項目,并將哈尼梯田管理、傣族物候觀測等傳統智慧納入氣候適應計劃,完成32個村寨評估及行動方案,強化本地主導的氣候適應體系。

破局:從科學研究到多元行動
綠色和平氣候風險項目負責人劉君言主持圓桌對談,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陳迎,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香奕,澎湃新聞首席氣候記者劉棟,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秘書長李薇,云南協力公益支持中心主任申頂芳圍繞《破局:從科學研究到多元行動》展開討論。
李薇著重介紹了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在氣候變化教育與韌性社區建設工作,包括氣候領袖項目,以及開展氣候+游戲,氣候+音樂,氣候+戲劇,氣候+節氣等系列創新探索。
申頂芳提出在社區推動氣候變化工作要注重強調當地人參與,因各地文化、習俗和人員狀況不同,從宏觀層面的研究應用到具體場景時也需進行學科融合與創新,同時在地行動存在的認知不足、目標不匹配、資源動員困難等挑戰也有待解決。
王香奕回顧了早期民促會網絡為伙伴機構開展能力建設工作坊,通過培訓、共學國內外政策、一起參加聯合國氣候大會等開展賦能,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組織機構逐步開始關注氣候議題,計劃未來以民間氣候行動網絡為載體,提供能力建設,推動國際交流、聯合行動和國際倡導,強調未來能力建設側重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國際化能力。
陳迎介紹了彌補IPCC科學報告與實踐鴻溝的方法,從國家政策落地到地方行動存在知識傳播問題,需要研究人員積極解讀、研究國家政策并進行宣傳,媒體應與研究人員合作,記者提升專業素養,熟知氣候變化知識;NGO則要發揮實踐和組織活動、深入社區的優勢,科學家、媒體、NGO等社會組織齊心協力傳播綠色低碳理念。
劉棟從自身經歷與認知轉變說起,介紹了氣候變化傳播現狀,他表示氣候變化是深刻影響未來幾代人的全球性危機,媒體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去報道,希望中國媒體人能形成氣候報道共同體,探索如何更好地報道氣候變化,解決目前存在問題,將各界連接起來,讓更多人關注這一話題。
現場觀眾積極參與互動提問,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科學家、政策制定者、媒體、NGO以及社會公眾等各主體應加強協作,形成合力,從而更好地進行氣候治理,邁向更加可持續的未來。
作者:蔡元慧 綠色和平傳播經理
媒體聯系:ycai@greenpe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