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低碳“甚至“碳中和”的商品和服務越來越多,但你需要擦亮眼睛,識別真假。
真正的“減碳”、“低碳”或“碳中和”產品,意味著生產者和服務提供者會在生產、運輸的過程中選擇低碳排放或零排放的生產方式。比如,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使用更節能的工藝、采用循環包裝和零碳物流等等。
然而,一些公司是通過購買碳信用額度,來抵消其商品或服務實際造成的碳排放。這種只是在“賬面“上消除了碳排放的“碳中和產品”,其實際減碳效果是值得懷疑的。
要想鑒別單個產品或服務是否真的低碳,實為不易。不過,相比單一的產品是否低碳,產品背后的企業是否實現了至少自身運營范圍的碳中和,意義更大。而這方面的公開信息也更容易找到。另外,即使還沒有實現碳中和,負責任的企業也至少會設立科學碳目標或其他基于科學的碳中和/減排目標。
最后,由于互聯網平臺在方方面面都影響著我們的消費選擇,你也可以留意自己常用的平臺是否設立了自己的碳減排目標。
花樣繁多的“碳積分”、“碳賬戶”,給很多人一種“―舉一動都能輕松減碳”的錯覺。但行為具有實際減碳效果的前提是,這一新行為相比被替代掉的原始行為,碳排放量更低。這也就是行業里常說的“額外性”。
我們需要比較新舊行為的差異,避免做出事實上并不減碳的消費選擇。例如,盡管使用節能家電可以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但也可能出現消費者因電費支出減少而增加對電器的使用,進而導致總碳排放量反而增加的情況。又如,我們可能因受到減碳量兌換優惠券的激勵,而購買更多本身并不需要的商品,從而導致額外的消費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