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不是束之高閣的高談闊論,我們希望用在當地故事當做橋梁,嫁接氣候變化和具體人物的故事,將氣候變化中極端天氣事件具象化?!?/p>
“美國的缺席雖然在會議開始時獲得了不少關注,但在會議過程中并沒有太多討論,也沒有產生很直接的影響。不過,美國憑借自身的科研和資金實力,為氣候科研和國際交流提供了很多便利和公共產品,現在因為美國內部的政治氛圍,這些貢獻肯定會打折,是很讓人遺憾的?!?/p>
“從開發到上線、公示、審定直到最后交易,需要經過很多步驟。這些流程體現了國家對CCER項目的謹慎態度。CCER重啟后,項目的碳信用質量更加受到重視?!?/p>
“除CCER外,地方試點碳市場也在進行各類林業碳匯交易,還有各類林業碳票交易正在興起,這些林業碳匯交易標準低于CCER林業碳匯項目,未來有必要考慮統一市場標準,以避免林業碳匯“劣幣驅逐良幣”?!?/p>
“退出《巴黎協定》的決定,更多是特朗普釋放出的一個政治信號,國際社會對此也有所準備,其負面影響可控。但不可否認的是,特朗普的國內政策,將極大改變和拖慢美國的能源和低碳產業政策?!?/p>
“22個林業碳匯項目在公示期間被公眾提出的意見,主要集中于林地權屬不清或證據不足、土地合格性證據不足、碳層劃分和碳減排計算不科學、碳匯收益利益分配不符合方法學要求等幾個方面,這些問題也是林業碳匯CCER高質量的核心問題?!?/p>
“并不能認為這一成果理所應當,成果能否讓人滿意是一回事,但在現有語境下有成果已經挺不容易。COP29達成資金協議釋放出一種信號——多邊氣候談判進程受到種種挑戰,也呈現出力度較弱的成果,但還是體現出很多國家希望維系對話、維系進程繼續向前的政治意愿?!?/p>
“國際機制的價值是讓更多的國家參與進來,最大程度地廣泛參與。很多環境問題,無法依靠各個國家在自己的國境線范圍內治理,需要形成共識。具體到本次塑料公約大會,一種可能的操作是,將最有爭議的細則設定留給未來的締約方大會,現在要保證的是在公約議事規則中保留多數決定制,并且在案文中為后續的修訂留下伏筆?!?/p>
“像在同一個場地里開了兩個平行論壇,以高雄心聯盟為代表的上游減產支持方,和以產油為代表的下游管控支持方,即使身處同一個場域,也只是守著各自的立場做觀點表達,而沒有真正的交流?!?/p>
“就在COP29氣候大會進行時,極端天氣事件也沒有停下侵襲人類社會的腳步。在我的家鄉菲律賓,剛剛登陸的臺風”天兔”(Usagi)是菲國三周內迎接第五個臺風,而馬尼拉方面還在為另一場正在加強的臺風“曼伊”(Man-yi)做準備。直到五六年前,菲律賓人還普遍認為,臺風活躍期是每年7月到10月?!?/p>